康复针灸中心举办2007年终专业理论考试

- 编辑:以貌取人网 - 67

康复针灸中心举办2007年终专业理论考试

(参见《叶适集》,第637页)相较于二者,朱熹的观点较为折衷,在封建问题上有其独特分析,他同样用势去分析问题,却更强调理势,通过理势的构架实现价值与现实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。

二,得多失少,以荀子为代表。言经学必不可存今古、汉宋之门户。

康复针灸中心举办2007年终专业理论考试

如果践行六艺之道,则为中国。马一浮持六艺统摄诸子学的观点。参活句,会者当下即是,直探六艺本原。(14)(15)(16)(21)乌以风:《问学私记》,《马一浮全集》(第一册下),第756、755、738、760页。正是在对六艺一心高度肯定的基础上,六艺和六经实际上是异名而同实:以常道言,则谓之经。

《史记》记载孔子晚而好易,韦编三绝,乃是孔子平生真实用力处。学者第一事便要识仁,故孔门弟子问仁者最多。这也许正是顾炎武重视制度的认识根源,而这一认识与宋学是有关的。

然六经之指却属于学术思想上的哲学基础。上正祖祢,尊尊之道也。内容提要:宋明理学延异或反动为清代考据学是近世中国哲学的重大转型。至晦庵朱先生作《易本义》,作《易启蒙》,乃兼二说。

如《易》所该,其果极于此乎?若三百八十四事不足以尽之,则一爻之用不止于一事明矣。曾点何如人,而与天地同流,有尧、舜气象乎?且圣人之志,老安少怀,安老必有养老之政,怀幼必有慈幼之政,非隐居放言者比也。

康复针灸中心举办2007年终专业理论考试

但黄震所言,亦足以说明宋学中确有遗落世事、陷于谈禅的显相。有人力之变者……有名号之变者……夫天地常形,固相为句连贯通,然其条理亦各有脉络。……异端之说,皆从《庄子·寓言》死灰其心一语来。进入专题: 顾炎武 宋学 。

独诸序之本不先经,则赖安国之序而可见。后来王阳明更是欣赏这样的狂者胸次。(同上,第205-206页) 基于这样的认识,炎武在《春秋》中所关注的问题,无论纪年、名称、史实,围绕的都是制度。总之,在制度层面,顾炎武表现出巨大的兴趣,他对宋学在此领域的成就予以关注与吸取。

由所引王炎的观点,亦知炎武重视宗法不完全是认识偏好,而完全是基于他对制度功能的坚定认识的。黄震所言,尚替程颐回护,仅斥谢良佐,而杨慎则直指程颐之非。

康复针灸中心举办2007年终专业理论考试

四、论学方法上的取舍 宋学的兴起肇始于疑传疑经,思辨式的义理分疏又多呈以论说,加之语录体,使得宋学相比于重考据的汉学,彰显出极为显著的自由特征,后人亦多有直接讥其为空疏的。首先,陆、王心学系统的学者一概不见,此足以证明顾炎武在宋学中是摈弃心学的。

(《顾炎武全集》第1册,第288-289页) 因此治经者,面对疑处,应当置于历史中进行合理的考察,不必动辄归罪于前儒: 读《周礼》者,至今不能无疑。在安仁利仁条,炎武引黄震曰: 谢氏谓仁者,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,非有所存而自不亡,窃疑此佛氏心学之说。这样的观念朱熹同样有过相似的表达: 祖宗之所以为法,盖亦因事制宜,以趋一时之便。因此,在形而上的理论趋向上,炎武对于宋学可以说是舍弃了的。同时,人在制度的变迁中又有着能动性,足以去影响制度的变迁。宋学中对于王道制度的讨论,由此得以彰显。

具体地说,《五经同异》辑录的95条宋学诸儒关于经学的论说,是顾炎武所认同的观点,这些辑录的资料,一方面表达了顾炎武对宋学肯定的内容,另一方面它们为《日知录》的论述提供了前期依据。而且,炎武之重视制度,并不是静态地理解制度,而是接受宋儒关于制度存在变迁的观点。

诸子是外面入去,今传于世者,皆外入之学,非孔子之真。礼乐征伐、会盟朝聘、生杀之权一出于天子,而无有一人之敢衡行,无有一人之敢好恶作威福也,是王道也。

伊川言理,而理者人心之所同,今读其传,犂然即与妙合。(同上,第146-147页) 基于观察上的推理,同样可以称之为考据,但炎武取于宋学的重实证、重理证,如上述数条,足以佐证已超出狭义的文献考订,而富具更深广的内涵。

(《顾炎武全集》第1册,第159页) 甚至在解释《易经》之数的问题上,仍然运用基于观察上的推理,炎武引苏轼《易论》曰: 九为老阳而七为少阳,六为老阴而八为少阴,此四数者天下莫知其所为如此者也。炎武引王炎《宗子论》曰: 仁义,人道之大端也。对于曾点,孟子尝谓之狂。但如进一步追问,顾炎武是否完全认同与传承朱子学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,否则顾炎武就不能被论定为清代学术的开山。

夫以昔之河滨,而今在山崖石壁之间,即河日迁,山日长,石日凝,盖可知也。清代考据学取汉学舍宋学,以顾炎武为开山。

(《朱子文集》卷七十) 看到制度变迁的长时段特征,意味着认识到制度一旦确立,就获得了某种自主性,以及对于历史中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限制。因此,如何认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,炎武究竟是深入宋学堂奥还是得其粗鄙?以及清代考据学与宋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,清代考据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?顾炎武对宋学的取舍就是一个关键问题。

观圣人于《系辞》发明卦义尚多,其说果如今之解《易》者乎?故某尝谓,说《易》须仿佛圣人之意,然后可以下笔,此其所以未敢苟也。《五经同异》三卷,是顾炎武辑录宋、元、明以及清初诸儒论述经学相关问题的纂辑体著述,共95条,其中上卷《易》7条、《书》30条,中卷《诗》5条、《春秋》12条,下卷《礼》27条,附《大学》1条、《中庸》1条、《论语》12条。

取的是平实一路,舍的是玄远之说。《五经同异》是顾炎武辑录宋、元、明以及清初诸儒论述经学相关问题的纂辑体著述,反映了顾炎武在论学旨趣、内容、方法上对宋学的取舍,以及他为清代考据学所奠定的哲学基础。至诸序之文,或颇与经不合,如《康诰》《酒诰》《梓材》之类,而安国之序又绝不类西京文字,亦皆可疑。相形之下,《五经同异》是直接围绕着儒学的整个经典系统的论说辑录,在材料上涉及整个五经,单列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并包括《论语》,材料的完整性毋须赘述。

儒学的立场在养老慈幼之政,而不在一己之优游林下、隐居放言。平实而论,宋学标示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落脚终究还是在最后的为万世开太平。

言数而精,不过寻流逐末,流为技术,此宜审所当务者也。事实上,关于制度的重要性,顾炎武可以说完全接受朱熹的看法,他在三礼条中,引朱熹《乞修三礼札子》语:六经之道同归,而《礼》《乐》之用为急。

盖陷于禅学,而不自知其去尧、舜、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。(同上,第301页) 这就把宋学偏离了的儒家淑世立场又彰显了。